作为贵州省内较早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依托区域丰富的矿产资源,构建了特色鲜明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形成覆盖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安全监察等全产业链的教学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在西南地区矿山企业认可度较高。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就业率始终位居学校前列,2024届毕业生中有2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明确聚焦固体矿床开采技术,重点培养具备矿区开发规划能力和矿山安全技术研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涵盖煤矿地质学、矿井通风与安全、非煤矿床开采技术三大核心领域,特别强化矿山法律法规和灾害防治技术的实践训练,确保学生掌握从地质勘探到生产管理的全流程技术要点。培养方案中特别设置采矿CAD、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等工程软件与装备操作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博士17人、正高级职称8人,组建了覆盖岩层控制、瓦斯防治、智能开采等方向的研究团队。依托贵州省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基础,建有13个专业实验室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超4000万元。近年承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达16项,在矿井通风网络优化和矿山采动损害监测领域取得多项专利成果。
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理论-技术-管理"三维融合特征:
- 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矿山岩体力学、测量学等奠定工程力学基础
- 工程技术模块:设置井巷工程、矿井特殊开采等特色课程
- 管理法规模块:融入煤矿安全规程、矿山企业管理等合规性教学内容特别设立的采矿工程英语课程,为学生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奠定语言基础。
在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层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矿山企业技术岗位:从事开采方案设计、安全生产管理
- 政府监管部门:担任安全监察、矿产资源评估等职务
- 科研院所:参与智能开采技术研发、地质灾害防治等课题近年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贵州大学建立的联合培养机制,为30%以上学生提供升学通道。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呈现"校企双元驱动"特点。通过山东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基地等平台,实施"理论教学-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培养。学生在大三阶段需完成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开采方案比选等综合实训项目,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完成矿山数字化改造方案编制。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3-6个月。
该专业的特色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带来的资源集聚效应、智能开采技术与灾害防治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以及立足乌蒙山区矿产资源开发需求的区域服务导向。随着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对能源产业的持续投入,专业建设的矿井瓦斯利用实验室和矿山物联网研究中心正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