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医防融合”为核心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起源于1951年山西医学院卫生学科,1955年整合江苏、山东、浙江等医学院校资源,成为全国六大卫生系之一,2022年入选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2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74%,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0%,国家级人才4名,博士生导师80名,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特色与培养体系
预防医学专业以“服务山西、辐射全国”为定位,构建了覆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卫生政策等领域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并融入临床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等跨学科内容。教学改革强调“医防融合”,例如:
- 案例教学与PBL模式:联合临床医师设计案例,强化疾病预防与临床诊疗的衔接。例如,在职业卫生课程中,结合尘肺病X线表现与肺结核、肺癌的鉴别诊断,提升学生综合防治思维。
- 实践教学改革:增加20周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如慢性病随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项目(如传染病防控),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 卓越人才培养:设立“邵象伊班”,试点本硕博贯通培养,通过案例讨论、科研导师制等方式,培养兼具科研创新与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实力与社会贡献
学院科研平台覆盖分子-人群多层次研究,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课题49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2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8部。在尘肺病防治、出生缺陷防控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例如:
- 参与国家“七五”“八五”尘肺防治攻关,获多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 推动出生缺陷筛查与干预模式,建立“筛查-管理-诊疗”一体化体系;
- 新冠疫情期间,编制《疫情防控口袋书》,参与山西省疫情专项研究,116名学生投身一线防控。
就业与深造前景
2024届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3.05%,其中41.6%选择升学,主要流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就业方向涵盖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海关检疫、医药企业等,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学院与33个实践基地、3个研究生培养基地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职业发展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