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自治区“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近年来通过标准输出、国际合作与产教协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该专业群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战略导向,依托中非职业教育联盟和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平台,构建了从人才培养到国际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国际职业标准开发、跨区域校企合作以及高水平技能竞赛成果三大维度,成为自治区职业教育国际化转型的标杆。
一、国际化标准建设驱动专业升级
学院通过参与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将国内职业教育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2022年立项的大数据技术员NTA 4级标准开发中,专业团队结合坦桑尼亚产业需求与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完成4项岗位职责和11条能力标准制定。这一过程遵循能力本位原则,通过中德职教联盟培训认证的教师团队,引入德国职教4.0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学标准,形成“标准引入-本土化改造-国际输出”的闭环机制。标准成果最终通过坦桑尼亚国家教育委员会认证,并被纳入该国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国职教标准的首次系统化输出。
二、产教协同培养实战型人才
专业群构建了“校企同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 实验室共建:与中国联通、内蒙古自立科技等企业合作建设大数据实验室,配备工业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2023年投入50万元专项采购);
- 课程开发:联合企业开发《Python程序语言》英文版课程,融入数据采集、预处理和可视化等核心技能模块;
- 竞赛赋能:组织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2024年《科技推动发展,VR助力化工》项目获国际赛银牌,验证了“以赛促教”的成效。
三、区域服务与跨领域拓展
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专业群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310人获德国职教4.0认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面向内蒙古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提供大数据平台运维与智能分析支持。同时拓展国际合作领域:
- 开发金砖国家未来技能课程,参与团体标准制定;
- 与埃及中国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输出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 实施“教随产出”战略,为在非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技术人才,2024年累计培训海外学员超10000人次。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破
该专业采用“三阶段递进”培养路径:
- 基础能力:通过《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平台部署》等课程夯实技术基础;
- 实战应用:依托智慧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完成企业真实项目;
- 国际拓展: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海外标准开发与技能竞赛。2023年招生数据显示,理科录取线284分(全区排名73924),专业吸引力持续提升。
通过上述举措,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专业实现了从区域性优势专业向国际职教资源输出平台的跨越,为高职院校服务“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未来,该专业计划深化中非数字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在非洲法语区国家的影响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