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金融学院数字经济专业作为河北省首批经教育部备案的新兴专业,立足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金融学科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该专业自2021年设立以来,通过经济学、金融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构建了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维度的完整体系,致力于为京津冀区域输送具备数字金融与数字贸易实操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专业以"双轮驱动"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 课程体系创新,融合5G、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置《数字经济学》《数字金融理论》等核心课程,强化经济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 实践平台拓展,通过数字商务研究院与保定市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
- 能力培养路径,从数据采集到决策应用形成完整链条,要求学生掌握Python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信息采集等硬核技能。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双能"特色,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50%,高级职称教师达25%,形成"校内导师+行业专家"的协同机制。教研团队已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0余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构建起覆盖数字农业、农村金融、贸易数字化的科研矩阵。特别设立的微型智库深度参与雄安新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政府提供产业趋势预测模型和投资前景分析。
专业通过"三螺旋"模式深化社会服务:
- 联合河北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建立产业信息共享平台
- 与保定市商务局共建数字商务高端智库,年均输出决策咨询报告20份
- 开展数字金融解决方案设计大赛,学生团队获2024年"挑战杯"省级二等奖这些实践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政务数字化改革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场景,使毕业生在政府数据治理、金融机构智能风控等领域展现竞争力。
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专业构建"三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
- 职业素养培育设置《数字经济伦理》等课程,强化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
- 岗位能力认证推行"1+X"证书制度,对接数据分析师等职业标准
- 就业渠道拓展与中国银行、雄安数字交易中心等建立实习基地2024届毕业生在金融科技公司、跨境电商企业的就业率达92%,平均起薪突破6500元,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河北省数据资产市场建设项目,直接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该专业将深化新文科建设,计划增设《元宇宙经济系统设计》等前沿课程,依托学校"1358发展战略"中的产学研用贯通行动,打造覆盖数据要素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高地。通过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术联盟,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全生命周期培养方案,为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创新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