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表演(古筝)专业依托深厚的民族音乐底蕴,形成了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培养体系。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不仅注重古筝演奏技术的系统训练,更通过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班与现代创作曲目研习的双轨模式,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学框架。其核心课程覆盖从基础指法到高难度技巧的全方位训练,同时融入科尔沁民歌、潮尔琴艺术等地域文化元素,形成“技、艺、理”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结构:
- 基础阶段(一、二年级)侧重规范演奏技法,通过《渔舟唱晚》《战台风》等经典曲目强化右手关节控制力与左手揉弦技巧,同时引入陕西秦筝流派的风格训练。
- 提升阶段(三、四年级)注重流派融合与创新实践,学生需掌握《高山流水》(山东)、《柳青娘》(潮州)等不同地域风格作品,并研习《西域随想》《枫桥夜泊》等现代协奏曲目。
- 高阶训练(研究生阶段)拓展至七声音阶实验性作品与外国移植曲目,通过安达组合等实践团队参与国际巡演,培养跨文化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模式突出“非遗活态传承”理念,将课堂讲授与田野采风相结合。例如,学生在《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课程中系统学习雅托噶演奏技法,并赴锡林郭勒盟等地开展民间艺人跟学。实践环节设置青年马头琴乐团、潮尔乐团等20余个艺术团体,通过《嘎达梅林》清唱剧等创演项目实现“以演促学”。近年该专业学生在敦煌杯民族器乐大赛、国际弦乐公开赛中累计获奖40余项,印证了教学成效。
师资力量呈现“双师型”结构特征,既有娜仁格日乐等雅托噶非遗传承人,也有韩琳等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归教师。教学团队独创的“三分两合”乐科教学法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核心是通过分解训练(分)与综合表现(合)的动态平衡,解决传统技法与现代作品的技术衔接难题。在科研领域,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课题30余项,出版《蒙古族长调艺术》《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等专著,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
该专业通过“乌兰牧骑班”创新育人模式,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基层文艺团体实践。学生在毕业音乐会中需完成从曲目编排到舞台设计的全流程创作,近年推出的《寒鸦戏水》《山水》等毕业作品,既保留潮尔琴五度定弦法的传统基因,又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展现出新一代演奏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专业院团演奏岗位,也可在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等领域开拓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