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该校重点发展的工科方向之一。该专业以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为核心,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信息获取、处理与传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依托校企合作与科研创新平台,专业形成了“工程实践+行业标准”的特色培养路径,近年更通过人工智能实验室、移动互联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升级,强化了学生的技术落地能力。
课程体系围绕行业需求展开,核心课程包含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现代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模块,同时融入嵌入式系统驱动开发、QT编程等前沿技术课程。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项目式学习,例如通过校企联合实训将通信原理与信号处理等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系统开发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调试的全流程能力。专业还设置三大特色模块:
- 通信技术应用:涵盖5G通信、物联网协议等实践内容;
- 智能传感开发:结合汽车电子、医疗仪器等场景进行传感器集成训练;
- 网络安全管理:强化防火墙配置、数据加密等防御技术。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该专业推行“三元师资结构”,即专职教师、企业工程师与外聘教授共同授课。例如,教学团队中的华振兴教授主持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将东软集团等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张会萍等教师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凸显以赛促学的实践导向。同时,专业与大连东软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被列为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基地,确保教学内容与华为、中兴等企业的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选择进入IT行业从事网络维护与信息安全,或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担任技术岗位,近三年更有约15%的学生考入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专业与四平市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防控返校登记系统”等项目,展现了其在智慧城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潜力。薪资调研显示,从事嵌入式开发的毕业生起薪普遍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部分优秀学生入职一年后年薪突破12万元。
该专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样突出,依托“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研究”校级科研团队,师生共同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并获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控制方向,学生团队开发的“人形双足机器人”项目在省级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印证了专业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成果。这种“理论创新—技术转化—产业服务”的闭环培养模式,使信息工程专业成为吉林省新工科建设的标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