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技术革命,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动力等领域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瞄准这一趋势,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通过“智能+绿色”双赛道布局,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专业紧密对接企业需求,构建涵盖车载网络技术、自动驾驶算法等前沿技术的课程体系,同时依托校内高端实训基地和名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成长路径。
课程体系聚焦行业技术迭代,覆盖汽车电子全产业链。核心课程包括汽车单片机技术、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强调软硬件结合能力培养。例如,车载网络及通信技术课程通过解析CAN总线、以太网等协议,训练学生对汽车电子系统的集成调试能力;自动驾驶算法模块则引入深度学习框架,模拟真实场景下的路径规划与决策逻辑。课程设置对标企业真实需求,确保学生掌握特斯拉线控底盘、毫米波雷达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原理。
实训资源以“仿真+实战”为特色,校内建有三大核心平台。智能汽车仿真实验室提供虚拟测试环境,学生可通过软件建模验证算法;新能源汽车诊断中心配备高压电池检测仪、电机控制器等设备,支持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拆装与故障排查;高端设备实践区引入特斯拉同款线控底盘、激光雷达等硬件,还原车企研发场景。这种分层递进的实训模式,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电路调试进阶到复杂系统集成,形成完整的工程思维。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覆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毕业生可担任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负责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开发;或成为新能源汽车三电工程师,参与动力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此外,车载软件开发、汽车电子测试等岗位需求旺盛,薪资水平具备较强竞争力。学院与吉利控股集团、智能驾驶科创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例如车联网数据平台搭建、自动驾驶路测数据标注等。
师资团队采用“双师型”结构,整合行业专家与高校教授资源。专业教师需具备嵌入式系统开发、汽车电控技术等领域的实战经验,部分教师来自中央直属车企,曾主导过新能源车型研发项目。同时,学院定期邀请企业技术总监开展案例教学,例如针对车联网生态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解析实际工程中的加密算法与防御策略。这种“理论+案例+实操”的三维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形成“订单班+顶岗实习”的协同机制。学院与吉利集团联合开设“1+1+1”校校企合作班,第二学年学生赴北京吉利学院学习智能网联汽车专项课程,第三学年进入吉利生产基地参与新能源汽车装配线调试、车载智能终端测试等项目。此外,本地20余家智能驾驶企业提供毕业即就业通道,优秀实习生可直接签约成为初级工程师,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