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自1983年开设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广东省生物学教育领域的标杆。该专业依托广东省一流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平台,始终围绕“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学科素养与卓越教学能力的中学教师。其人才培养体系融合了生物学前沿知识、基础教育需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育人路径,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输送了大量优质教育人才。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构建了“基础+前沿+实践”的多维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主干内容,同时设置科研素养系列、生物教育系列等选修模块,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例如,新增的“中学生物教学能力训练”和“创新与实践”课程,直接对接基础教育改革需求,提升学生的课堂设计与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方面,独立开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实验课程,并通过“三早”机制(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实践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的突出亮点。通过“一中心三平台五维度”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的立体化培养网络。实践学分占比从20.12%提升至34.31%,包含教育实习延长至一学期、红树林资源调查等特色项目。例如,“粤西生命科技创客教育”活动每年吸引超2000人参与,学生在红嘴鸥习性研究等项目中应用生态学知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此外,与131所中学建立的实习基地、与科研院所共建的科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场景。
师资队伍的雄厚实力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博士占比75%,拥有广东省“特支计划”人才、“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的教师20余人。教学团队主持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如《生科院本科生动态导师制实施细则》的实施,确保每位学生从大二起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华文杯”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特等奖7项,升学深造率显著提升。
专业的社会服务与科研转化能力同样突出。依托广东省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和红树林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师生团队在热带特色资源开发、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例如,油茶籽水酶法提取技术、γ-氨基丁酸生物合成工艺等研究,既服务地方经济,又反哺教学创新。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认知,形成“学术-实践-职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