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并于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甘肃省重点支持的学科。该专业依托甘肃省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聚焦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环境污染治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和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科研成果丰硕,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专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学科核心,构建了覆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环境规划等领域的科研体系。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 环境化学与污染物迁移转化:针对西北地区特殊环境,开展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体系统中的行为研究;
- 环境微生物技术:开发基于微生物的废水处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服务于区域水环境治理;
- 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结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参与多项省级环境规划项目。近年来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环境科学技术奖4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9%。团队中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入选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形成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引领、青年博士为骨干的梯队结构。培养方案注重实践能力,设置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践、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联合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以多学科交叉为特色,核心课程包括:
- 基础理论模块:高等数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 环境科学核心模块: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毒理学;
- 应用技术模块: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工程。专业独创“环境综合实习”教学模式,通过黄河上游生态考察、兰州新区污染修复工程实地调研,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与日本岐阜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派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就业前景与社会贡献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主要流向:
- 科研教育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等;
- 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中铁集团环境工程公司;
- 环境咨询与工程企业:承担环境影响评价、污染场地修复等项目。近三年推免研究生中,30%进入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学科竞争力显著提升。专业团队主导的“黄河兰州段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被纳入甘肃省重点工程,彰显服务区域发展的社会责任。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