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以“法学与社会学交叉融合”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本土实务能力和社会治理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该专业2005年设立,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社会发展学院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涵盖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实务模块,同时引入法学课程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约35%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70%以上留沪发展,形成“学术+实践”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科特色与培养路径
法学与社会治理融合是核心优势。专业课程中设置法律社会学、社会工作法规等特色课程,构建“社会问题诊断—法律政策分析—服务方案设计”的闭环培养路径。例如,矫正社会工作课程结合司法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区矫正的能力。实践环节通过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社发青年进社区等项目,强化学生在基层治理、矛盾调解等场景的实操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挑战杯”全国赛事中多次斩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课程体系与实务能力
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
- 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
- 方法技能:重点开设社会研究方法、统计软件应用、调解概论;
- 实务专精:聚焦司法社会工作、社区矫正、社会政策分析等领域。
专业独创“双师型教学”——理论教师与实务导师联合授课,例如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引入司法系统专家讲解案例。大四阶段要求完成400小时机构实习,覆盖公益组织、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多类型场景。
就业前景与发展空间
毕业生呈现“三高”特征:
- 就业质量高:35%进入政府机关、国企及事业单位,典型案例包括上海街道办社会治理岗位、国有银行客户服务部门;
- 升学层次高:62%深造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牛津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
- 基层贡献度高:近年参与“三支一扶”、新疆公务员专招人数增长15%。
职业发展路径涵盖政策分析师、社会组织管理者、企业人力资源顾问等多维度,部分校友创立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科研支撑与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17名教授/副教授,其中1名博士生导师、22名硕士生导师,形成法律社会学、网络社会治理、司法社会工作三大研究方向。教师团队主持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特色平台包括:
-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 国家级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院产学研基地。
这种“学术-政策-实务”联动的生态体系,使学生能参与社区矫正立法调研、基层治理创新试点等真实课题。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