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化学专业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实践+产业”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专业设置涵盖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等多个方向,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科研平台等资源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下从培养体系、课程特色、科研支撑等方面展开分析。
培养体系:产教融合与“三用”目标
化学专业构建了“一二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即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实践与竞赛)与第三课堂(企业实习)的协同联动,培养“有用、实用、管用”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学生在大三阶段可进入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恒瑞医药等合作企业实习,参与药物分析、食品质量控制等实际项目,强化岗位适应能力。近五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升学率约25%,部分学生进入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深造。
课程设置:基础与前沿并重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与拓展模块。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同时融入药物合成、化工原理、食品安全检测等应用型内容。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采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资源拓展、企业案例植入、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将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例如,在原子结构教学中引入高斯可视化软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子构效关系,并通过诺贝尔奖案例激发科研兴趣。
师资与科研:高水平平台支撑
学院拥有重庆市功能性食品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库区药用资源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化学专业提供跨学科研究支持。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1%,博士占比超40%,包括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等领军人才。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05项,发表Nature子刊等高水平论文241篇,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例如,邹晓川教授领衔的科普基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实践项目。
实践创新:竞赛与双创驱动
专业强调“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近年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例如在“天正设计杯”竞赛中获二等奖。实验室配备气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等价值5500万元的设备,支持学生开展药物合成、材料表征等实验。此外,学院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合作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引入国际化课程与师资,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社会服务:赋能产业与乡村振兴
化学专业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参与三峡库区中药材资源保护等项目。刘成、邹晓川团队依托市级科普基地,面向农村开展食品安全与健康知识普及,累计培训基层教师与农户超1000人。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