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始终以“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为导向,构建了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文法学院,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知行合一、内外融合”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治理参与意识和政策研究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并通过丰富的实践平台与政府、社会组织建立深度合作。
核心课程与技能培养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奠基与实践赋能双轮驱动:
- 理论课程:包括《社会学导论》《社会政策概论》《社会工作行政》等,强化学生对社会结构和公共政策的认知;
- 方法技能课程:如《社会研究方法》《SPSS统计方法》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实验室课程提升实务操作水平;
- 实践模块:通过认知实习、义工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结合校内外基地开展真实项目演练。例如,学生曾参与第九届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志愿服务,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社会服务场景。
“达善”理念下的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以“达善”为核心目标,构建三大特色培养路径:
- 教学场所内外融合:与河北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孵化基地、石家庄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推动教学活动走出校园;
- 教学师资协同育人:引入民政部门、社工协会、服务机构专家担任共同导师,形成“校内专任教师+行业精英”的双导师制;
- 学生发展多元导向:设立社会发展研究、社会治理参与、社会组织服务三大方向,鼓励学生通过考研深造、公务员招录或直接就业实现职业规划。近五年毕业生进入民政部门、社工机构、医院学校等领域的比例达85%以上。
资源支撑与学术生态
专业拥有国家级实践平台与国际化合作网络双重优势:
-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中40%具有博士学位,6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3人担任河北省民政厅特聘专家;
- 科研支持:依托气候法学研究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等12个研究机构,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
- 国际合作: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并通过孔子学院、韩国世宗学堂拓展跨文化交流。
社会服务与就业前景
专业注重社会责任践行与职业发展衔接:
- 学生社团“牧星社工”在新冠疫情期间运用“互联网+社工服务”模式开展抗疫支持,获省级媒体报道;
- 就业方向覆盖政府机关(如民政、社会保障部门)、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社会组织(基金会、社工机构)三大领域,部分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法官助理或进入高校任教;
- 深造路径包括攻读社会学、公共管理、心理学等硕士专业,2020届毕业生中多人进入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
这一培养体系不仅响应了国家“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更通过校地合作与学科交叉破解了传统人文社科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痛点,为区域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