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资产的会计处理需根据其分类特性进行差异化操作,主要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类。这类资产具有生命特征和自然增值性,其会计处理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及财政部相关指引。核心流程包含初始确认、后续计量、资产转换与处置等环节,涉及农业生产成本、累计折旧、存货跌价准备等关键科目。下文将结合具体业务场景,系统梳理各环节的会计分录逻辑。
初始确认阶段需区分外购与自行培育两种场景。对于外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如待售的育肥畜),其成本包含购买价款及相关税费: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或营造的林木类资产,在收获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如种子、人工、肥料)需资本化: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
生产性生物资产(如产畜、经济林)的初始成本确认原则类似,但需区分未成熟与成熟阶段。例如外购种公猪时: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贷:银行存款
后续计量包含折旧计提、后续支出处理及减值测试三部分。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需按期计提折旧:
借:农业生产成本/管理费用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以经济林为例,若使用年限10年、残值率5%,则年折旧率为9.5%。对于达到预定用途后的管护费用(如林木郁闭后的维护),应费用化处理: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当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
资产转换与处置涉及生物资产状态变化的核算。例如产畜淘汰转为育肥畜时,需结转原值及累计折旧: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需同步确认收入与成本: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收获农产品时,需将生物资产账面价值结转至农产品科目:
借:农产品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特殊业务场景需注意差异化处理。天然起源生物资产(如野生林木)按名义金额入账:
借:公益性生物资产
贷:营业外收入
共同费用分配时,需通过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归集后分摊至具体资产群:
借:农业生产成本——幼猪群
贷: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
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其后续支出在郁闭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进行折旧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