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职业认证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政校社企协同育人”的特色模式,毕业生在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竞争力,近年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架构、实践体系等维度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
该专业明确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产业,培养目标聚焦扶弱纾困、助人自助、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课程设置紧扣社区治理现代化趋势,开设个案工作、社区矫正、社会组织管理等21门核心课程,覆盖社会工作全流程技能。特别设置音乐治疗、家庭社会工作等特色模块,强化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养,凸显对特殊群体关怀的行业需求响应。
实践教学构建“校-社-企”协同网络
专业采用“双师课堂+岗位实训”培养路径:
- 校内建有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综合实训基地,模拟社区服务场景开展角色扮演训练
- 与70余家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包括白云区民政局、心明爱社工服务中心等政社单位
- 实施“幸福敲敲门”等实践项目,学生参与社区需求调研、居家微改造等实务操作
这种“课堂-社区-机构”循环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平均积累300+小时实务经验。
职业认证体系提升就业竞争力
专业构建“学历+技能”双证书通道:
- 在校期间可考取员工关系协调员(四级)、老年照护职业技能证书
- 毕业后可获取助理社会工作师、儿童音乐康复师等资质
数据显示,持有1+X老年照护证书的毕业生在养老机构就业率提升40%,而音乐治疗技术认证使其在青少年服务领域更具优势。
师资与科研支撑专业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配备90%双师型教师团队,其中包含南粤优秀教师、市级教学名师。教师团队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0余项,开发的社区活动策划等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近年与朱村社工站等机构共建“社区禁毒产业学院”,推动五社联动机制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确保教学内容与基层治理创新同步。
该专业通过“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校园善力量”等公益项目中展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这种将专业教育嵌入社会治理实践的培养模式,为新型城镇化进程输送了大量“懂技术、有情怀”的社区服务骨干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