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作为中国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标杆项目,承载着百年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该专业源于1983年创立的国内首个国际新闻专业,2021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前三。依托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魂、跨文化传播为核、全媒体技术为翼"的育人体系,近三年英语单科录取线稳定在105分(满分150分),形成"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的鲜明特色。
学科定位与历史传承
专业以解决国际舆论场话语权缺失为核心使命,聚焦对外新闻报道、国际传播策略、跨文化沟通三大方向。作为中国大陆首个以'传播'冠名的新闻教育体系,其发展历程贯穿中国对外传播史:1983年首创国际新闻实验班,2013年升级为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2021年完成独立专业建制。独创"三位一体"培养架构,将新闻采编实务与国际关系理论深度融合,课程链覆盖《新闻综合英语》到《元宇宙国际传播系统设计》。学科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五。
课程体系与能力塑造
教学实施四维能力矩阵:
- 理论筑基: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理论》《舆论学》等核心课程,配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 语言淬炼:设置《英语新闻写作》《新闻编译》《广播英语导听》模块,要求雅思6.0等效英语能力
- 技术赋能:建设《智能媒体生产》《数据新闻可视化》等数字课程
- 实战提升:
- 三年级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传播策划
- 四年级开展中央媒体驻外记者站模拟实训
创新性构建双轨培养机制:
- 全英文教学:40%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授课,引进《好莱坞剧本写作》等国际课程模块
- 政媒协同:与新华社共建国际舆情分析实验室
- 文化融通:开设《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传播》《闽南文化国际表达》特色课程
师资配置与科研平台
教研团队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形成"学术+实务"双导师制,拥有博士生导师9人、外籍教师占比30%。科研平台包含:
- 国际传播数据中心:收录10万+跨境传播案例
- 智能媒体实验室:配备AI多语种新闻生成系统
- 虚拟演播中心:建设4K/8K超高清制播体系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研发的跨境舆情监测模型被23个省级外宣部门采用。与凤凰卫视共建的全媒体创客空间,年均孵化创业项目5个。
实践体系与行业衔接
专业实施"三实工程"强化产教融合:
- 实验教学:建设国际新闻演播厅与虚拟现实采访系统
- 实地调研:每学期开展4周境外媒体考察,足迹覆盖CNN、BBC等国际机构
- 实战创作:组织学生参与金砖国家峰会报道等重大活动毕业生作品《平潭国际旅游岛传播方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奖,开发的多语种短视频矩阵在TikTok获千万播放量。与中国日报社共建的国际传播人才基地,年均输送实习生50人次。
就业竞争力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双高特性":起薪12K/月、5年晋升国际项目主管比例超20%。职业发展包含:
- 国际媒体:35%进入CGTN、新华社国际部
- 跨国企业:30%任职华为全球传播中心、字节跳动TikTok事业部
- 学术深造:20%赴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硕士
- 国际组织:10%加入联合国新闻司校友主导的中欧文化对话论坛项目覆盖38个国家,南海议题国际传播研究成果被外交部采纳。
未来布局与战略升级
面对全球传播格局重构,专业推进三大改革:
- 新增《生成式AI与跨境传播》《元宇宙外交实务》前沿课程
- 建设数字孪生国际传播实验室,开发虚拟大使对话系统
- 深化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合作,建立全球叙事研究中心通过"国际传播+"交叉计划(+量子通信、文化遗产),培养具备国际话语体系构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引领智能国际传播与文化数字化出海领域的前沿探索。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