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520802)作为教育部重点民生专业,以“医育融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卫生保健、健康管理、早期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国家三胎政策红利和托育行业高速发展背景,通过“校企共建、分级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了覆盖婴幼儿照护全周期的课程体系,并与行业协会、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形成“理论+实训+认证”三位一体的育人闭环,毕业生就业率与升学率高达99%,成为西南地区托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专业以“保教结合、健康管理”为导向,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拓展课程四大模块。其中:
- 基础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婴幼儿心理发展》《托育服务政策法规》等,夯实学生婴幼儿发展规律认知基础;
- 核心课程聚焦《婴幼儿回应性照料》《急症救助与突发事件应对》《行为观察与引导》等实操技能;
- 特色课程引入奥尔夫音乐启蒙班、SAT亲子早教班,并嵌入蒙台梭利教育法、儿童营养师认证等专项技能培养。课程开发注重与行业标准接轨,如《婴幼儿回应性照料》课程邀请华西二院专家参与评审,融入医育融合理念。
二、校企合作与实训资源
学院构建了“校-企-园-医”协同育人生态:
- 实训场景:建有智慧托育实训室、婴幼儿行为观察室、急救模拟室等,配备智能照护设备;
- 行业合作:与暖房子托育、真爱幼幼等80余家机构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制定《托育SOP标准管理手册》,涵盖教师一日流程标准化、家长沟通表单化等12类操作规范;
- 技能认证:作为教育部1+X幼儿照护证书优秀考点,提供保育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7类职业资格鉴定服务,实现“课证融通”。
三、师资力量与职业发展
专业组建了“双师型+行业导师”教学团队,包含:
- 学术带头人如焦雅虹副教授(教育部1+X证书考评员)、刘莹教授(国家级婴幼儿养育照护师);
- 行业专家如黄茜(国际亲子互动评估师)、李永艳(国际注册感统教育指导师)。
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 初级岗位:托育师、早教教师、母婴护理员,年薪约6-8万元;
- 中级岗位:托育机构主任、家庭高级育婴师,需取得园长证、健康管理师证;
- 高级岗位:早教机构负责人、儿童康健管理咨询师,典型案例如毕业生石鸿雨通过自考本科进入宜宾学院深造。
四、质量保障与行业影响力
学院通过三大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 标准引领:参与制定《0-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
- 动态反馈:每学期召开托育机构运营研讨会,针对招生策略、家长关系维护等痛点优化课程;
- 赛事赋能:组织学生参与金砖国际婴幼儿照护赛项,教师团队获四川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形成“以赛促教”良性循环。
五、社会服务与创新实践
专业深度参与社区托育体系建设:
- 开展公益早教进社区活动,提供婴幼儿发育评估服务;
- 研发《托育机构运营风险防控指南》,帮助中小型机构降低管理成本;
- 创新“四维教学改革模式”,即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双场域(学校+企业)、贯通三课堂(理论/实训/实习)、实现四融合(课程/证书/竞赛/创业),该模式在2024年四川托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