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扎根制冷领域五十余年,形成了以低温工程和空调技术为核心的特色培养体系。作为国内最早开设制冷方向的高校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73年成立的制冷专业,2014年更名为现名后,逐步构建起覆盖本科到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该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为制冷空调行业输送了大批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体系以多维度能力塑造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围绕热能与动力转换技术展开,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与设备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食品冷冻工艺学、冷库建筑等特色实践课程。学生需完成包含39学分实践环节的178学分培养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掌握制冷设备研发、空调系统调试等实战技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将相变蓄冷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等前沿领域纳入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师资队伍呈现学术与产业双优特征。15人专业教师团队中,博士占比73%,包含国际制冷学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行业领军人物。教师团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覆盖冷冻冷藏工艺优化、太阳能热泵系统研发等领域,近五年获得70余项专利,发表的SCI/EI论文达120篇。独特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哈空调创新基地等省级产学研平台中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例如为冬奥会研发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便是师生联合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专业构建了三级竞赛体系,学生在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表现突出。校企共建的20余个实习基地,涵盖大连冰山集团、格力电器等行业龙头,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接触商业冷库建造、中央空调系统集成等真实项目。这种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备从图纸设计到设备安装的全流程管控能力。
国际视野拓展与行业影响力同步提升。作为黑龙江省制冷学会牵头单位,专业与东京海洋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累计派出31名交换生。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制冷技术国际培训班,为13国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凸显学科的国际认可度。校友网络覆盖行业关键岗位,包括国际制冷学会执行委员金嘉玮、冬奥场馆制冷系统总工程师刘楷等标杆人物,形成强大的行业资源协同效应。
就业市场呈现高匹配度与多元化特点。每年约有30%毕业生进入格力、海尔等世界500强企业,35%任职于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另有部分学生考入哈工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深造。特有的冷链全产业链培养方向,使毕业生在食品冷冻、医药冷链、工业制冷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更向新能源制冷和智慧楼宇控温等新兴领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