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深度融合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知识,着力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依托聊城市轴承、钢管等产业集群优势,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先进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能力成长平台。
在培养体系方面,该专业以数字孪生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为发展方向,设置包含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 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等机械类核心课程
- 智能技术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工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智能车间大数据应用等前沿内容
- 实践创新课程:通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技术、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等课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特别设置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装备等特色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
专业实践资源建设体现显著优势,拥有价值千万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配备五轴机床的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数字孪生实验室、机器视觉实验室等9个专项实验室。通过"科技创新协会"和"数控协会"平台,学生可参与西门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山东迈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产教融合"的实景化教学场景。
师资团队配置凸显"双师型"特色,24名专兼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42%,7人具有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双重资质。教学团队采用"理论授课+项目驱动"模式,在PLC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引入智能产线调试等真实工作场景。特别开发的"智能制造生产综合实践"课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工厂与实体车间的联动教学,培养学生系统集成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智能工厂运营管理、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发展。数据显示,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6%,主要任职于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行业的工程技术岗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掌握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开发等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将具有持续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