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重要支撑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方法、强技能”的培养体系,并通过“3+2”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结合)形成鲜明特色。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该专业位列B类,展现了其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的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发展历程
济南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轫于1988年原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的社保专业,2003年正式招收本科生,2017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作为新文科改革示范专业,其定位聚焦于数字时代公共管理需求,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 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开设计算社会科学、大数据与数字社会治理等前沿课程。
- 实践导向:建有社会保障仿真实验室、公共管理VR全景体验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并与30余个政府机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挑战杯”“模拟市长”等竞赛项目,强化学生科研与实务能力,近年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社会保障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两大方向设计,核心课程包括:
- 基础理论模块: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夯实学生对社保制度的认知。
- 方法技能模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软件应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
- 前沿拓展模块:AI论文写作、公共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字社会保障前沿专题,对接数字化转型需求。此外,专业还设置申论与社会热点分析、公共部门面试模拟等实务课程,强化公务员考试与职场适应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师资团队由18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占比77.8%。团队拥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等称号,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含重点2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科研实力雄厚。教师团队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数字社会治理等研究成果融入课堂。
升学就业与培养成效
该专业毕业生发展路径多元:
- 升学深造:近三年平均升学率35.13%,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
- 公共部门就业:约30%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系统,从事社会保险经办、社会救助管理等岗位。
- 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国家电网、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在工会、非营利组织承担项目管理。
- 学术研究:部分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创新培养模式与社会评价
专业采用“四维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将课程实验、专业调查、学科竞赛、实习实训有机结合。例如,学生需完成120小时的专业实习,在社保经办机构参与业务操作,或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岗位轮训。这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在第三方评价中获综合满意度4.2分(满分5分),就业满意度达3.7分,显著高于同类文科专业平均水平。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