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2008年设立以来,依托内蒙古大学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该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学科支撑,培养具备融媒体时代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核心技能,还能在文学素养、语言表达和媒体技术方面全面发展,为从事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新闻采编、节目制作、语言传播等综合能力。核心课程包括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同时融入语言学概论、传播学等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涵盖出镜记者报道、音视频制作与编辑,并通过专业实训和媒体实习强化技能应用。课程设计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例如中外经典作品诵读和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院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有来自内蒙古大学的教授团队,也聘请了业界资深从业者。例如:
- 魏永贵教授(语言与传媒学院院长)主导文学与新闻传播课程;
- 朱郁胜(内蒙古广播电台新闻主播)负责播音实践教学;
- 韩如璋(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主讲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等课程。教学设施方面,配备专业级演播室、录播室及数字媒体实验室,模拟真实媒体环境,支持学生完成新闻直播、节目录制等实践项目。
实践平台与就业支持
专业实践贯穿四年学习周期,形成“课堂+赛事+媒体”三位一体模式:
- 校内实践:通过专业汇报演出、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活动锻炼实战能力;
- 行业合作:与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晨报社建立实习基地,参与节目录制和新闻采编;
- 就业拓展: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与乌兰察布市育英高级中学、小青马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单位合作,开辟教育、新媒体等多元就业渠道。尽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曾存在提升空间(2022年数据显示就业满意度2.4分),但近年通过强化校企联动,就业方向已覆盖传统媒体、网络平台、教育培训等领域。
学生体验与专业优势
学生日常训练以晨间练声、稿件播读为基础,结合影视配音、即兴评述等进阶训练。例如,学生需在演播室完成新闻现场报道模拟,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多机位导播切换,体验全流程节目制作。专业还鼓励参与齐越朗诵艺术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等赛事,2024年团队在自治区级竞赛中获“优秀奖”。这种“以赛促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创意表达水平。
总结与展望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双师协同育人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其特色在于既保留传统播音教育的严谨性,又积极融入融媒体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在激烈竞争中展现差异化优势。未来,随着学院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如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等自治区级一流专业联动发展),该专业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