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的音乐表演(器乐方向)专业隶属于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涵盖竹笛、古筝、琵琶、爵士鼓等20余种中西乐器方向,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舞台实践,构建起“理论+技能+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在2025届毕业生的音乐会中,学生通过独奏、重奏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印证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
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器乐主修、器乐合奏、重奏与协奏等,注重将传统演奏技法与现代表演理念相结合。例如,古筝独奏《定风波》将苏轼词作的文学意境融入音乐表达,体现了课程对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基本乐理与钢琴室内乐等课程强化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解析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逻辑。这种“以演促学、以赛促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国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如作品《云歌》曾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
教学资源:设施与师资双轨支撑
学院配备152间琴房、13个舞蹈排练厅及可容纳400人的专业音乐厅,其中“施坦威”三角钢琴等高端设备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师资团队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名校背景的教师组成,如器乐系教师李茜丝在“经典浸濡”大讲堂中,通过古筝、马林巴等乐器的跨界融合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此外,以赛促学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金钟奖、荷花奖等权威赛事,近三年累计获省级以上奖项40余项。
实践平台:舞台与产业双向衔接
专业通过三类实践路径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 校内展演:定期举办独奏音乐会、重奏专场等演出,例如2025届毕业生以《鼓诗》《十面埋伏》等作品,在排鼓与琵琶的碰撞中探索传统乐器的现代表达。
- 赛事锤炼:组织学生参加“国韵杯”民族器乐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其中打击乐作品《鼓铜随想》曾以创新编曲获得行业认可。
- 校企合作:与河北省歌舞剧院、河北广电传媒集团等70余家单位建立实践基地,毕业生可参与大型情景歌舞剧《太行赞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长城》等演出,提前积累职业经验。
培养成效:就业与深造多元发展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9%,主要流向中小学音乐教师、文艺院团演员、文化管理岗位等。部分学生通过演出经纪人、录音师资格证等职业技能认证,向音乐制作、艺术策划等领域延伸。学费标准为25000元/年,与民办院校艺术类专业平均水平持平,但高性价比的师资投入使专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学生参演的《加勒比海盗》摇滚版管乐合奏,既彰显了专业教学的创新性,也为学生进入现代音乐产业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