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足艺术与传媒的交叉领域,构建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艺术学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学校深厚的艺术教育底蕴,该专业通过课程模块化设计和阶梯式实践训练,形成从基础语音训练到节目创作的全链条培养路径。毕业生在广播电视、文化传媒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近五年师生在齐越节朗诵大赛、夏青杯等赛事中斩获百余项奖项,印证了其教学成果。
一、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与模块化设计
专业课程围绕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大主干学科展开,核心课程包括:
- 播音发声与播音创作基础,强化语音规范与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 广播播音主持与电视播音主持,聚焦不同类型节目的创作规律;
- 文艺作品演播与配音,拓展有声语言艺术的表现维度。
同时开设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跨领域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从内容生产到技术实现的全流程技能。理论课程占比约70%,实践类课程通过情境模拟和项目制教学深化应用能力。
二、实践培养:阶梯式训练与赛事驱动
专业设置21周集中实践环节,涵盖军事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模块,其中专业实习依托校内的演播室、配音室和校外媒体平台展开。学生需完成:
- 一年级基础训练:通过普通话语音实验和播音发声实验夯实语言基本功;
- 二年级节目创作: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录制;
- 高阶实践:在齐越节、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等赛事中完成作品打磨。
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150余项,包括未来金话筒大赛一等奖、海峡两岸主持新人赛银奖等,实践成果显著。
三、师资与资源:行业协同与国际化视野
专业拥有16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3人入选全国评审专家库,多数教师具有媒体一线经验。教学团队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12部,研发播音教学语录系统等专利技术。合作资源方面,学院邀请主流媒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担任客座教授,并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优秀学生提供海外深造通道。
四、就业前景:多元化出口与行业适配性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传统媒体:在省市广播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主持人(占比约40%);
- 新兴媒体:从事网络直播、有声书配音等数字内容创作;
- 文化教育:进入艺考培训机构或中小学担任语言艺术教师。
据调查,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4.1分(满分5分),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节目制作能力。
五、专业优势:历史积淀与创新路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所艺术院校下属专业,其传承自鲁迅艺术学院的红色基因,赋予教学社会责任意识与文化传播使命。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专业依托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优势,持续优化“艺术+技术”融合模式,例如引入AI语音分析系统辅助教学。硬件方面,配备4K超高清演播厅、5.1声道录音棚等设施,对标行业前沿标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