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开设的教育部特设本科专业(代码080908T),其建设背景源于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与航空航天事业的深度融合。该专业以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知识,致力于解决空间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作为数字广西建设的重要支撑,该专业自2024年起正式招生,填补了区域人才紧缺的空白。
学科交叉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凸显多学科融合特色,主干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空间数据库原理、遥感原理、GIS空间分析等,同时覆盖数字孪生工程和测量与地图学等前沿领域。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制教学,学生不仅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与可视化技术,还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结合卫星数据解析,培养学生在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等场景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
专业依托八个先进实验室构建实践教学网络,包括遥感地理大数据综合实验室、无人机及3S集成技术实验室等。其中,青软创新实验室与东软集团等企业合作,推动产学协同育人;地学数字孪生智能空间实验室则聚焦虚拟仿真与实体工程的联动研究。学生通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如智能遥感与低空探测)和横向课题,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据统计,教师团队已主导完成7项国家级项目和十余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获2024年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
就业前景与行业覆盖
毕业生可进入航空航天、智慧城市、国防军事、自然资源等二十余个领域,从事时空数据分析、应用软件开发或数字孪生工程等工作。例如,在中国—东盟信息港和平陆运河集团等企业,人才需求旺盛。专业还与思科公司、大唐电力集团建立就业合作,确保学生对接行业一线需求。此外,约30%的毕业生选择攻读计算机类或遥感地学类硕士研究生,深造方向涵盖卫星通导遥一体化等新兴领域。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现有20名专任教师,其中70%拥有博士学位,团队包括3名教授和10名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涵盖数字城市信息化、3S系统集成等,近五年发表40余篇SCI/EI论文并获十余项发明专利。例如,陈三明教授领衔的智能遥感与低空探测创新团队,主导开发了林业水利领域的数字孪生空间模型,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接触最前沿的空天智能感知技术。
区域定位与发展机遇
专业紧密结合数字广西战略,面向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数字经济走廊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航天航空特色,未来将深化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研究,推动通导遥数据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共享应用。正如校歌所唱“蓝天是我们永远的向往”,专业以航天强国为使命,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在空天信息领域的转化路径,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