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的社会学专业依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雄厚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学院自2003年整合多学科资源成立以来,通过"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平台。社会学作为学院三大本科专业之一,既扎根于广西多民族社会土壤,又积极对接东南亚区域研究,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在课程体系上,社会学专业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核心课程包含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特色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教学实习等形式,强化学生运用SPSS统计工具和田野调查方法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掌握质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的双重技能,又能适应党政机关、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多元化就业场景。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41人具有高级职称,48人拥有博士学位,形成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引领的教学团队。教师研究领域涵盖边疆社会治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跨境民族研究等方向,近五年承担265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包括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种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将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的学术成果编入案例库,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前沿动态。
国际化培养路径凸显专业特色。学院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等机构建立合作,近年组织师生赴泰国、马来西亚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在"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等国际学术平台中,学生通过参与婆罗洲华人研究、中越边境族群关系调查等项目,培养跨文化研究视野。这种国际化实践不仅强化了区域国别研究能力,更为学生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学院实施"导师制+项目制"双轮驱动。每位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通过"书香民社"读书活动、"我思故我在"学术竞赛等载体,完成从文献阅读到论文撰写的系统训练。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团队曾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开发的"一生一艺"民族文化传承项目成为实践育人品牌。数据显示,近三年本科生累计获得117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体现出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