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强电弱电结合-软硬协同-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拥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中心等产学研平台,2024年就业率97%,近三年50%毕业生进入通用电气、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起薪12-18k/月。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构建"电力系统-智能控制-新能源技术"能力矩阵,学生可胜任电力电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工作。
学科定位与培养架构
专业以培养复合型电气工程领军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学科交叉-国际认证-卓越工程师"发展格局。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 历史积淀优势:源于1958年机电工程系,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建成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 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强电+弱电+计算机"三轨培养方案,设置《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32门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占比40%,年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
- 国际合作网络:与普渡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双学位项目,学生可获中外双学士学位,30%在校生参与国际联合课题研究。
发展历程呈现三大跨越:
- 2003年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 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 2024年入选国家能源局智能电网人才培养基地。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构建四维能力培养矩阵:
- 电气基础层:电路原理(192课时)构建系统思维,电机与拖动基础解析电磁转换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研究动态系统建模
- 智能技术层:
- 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实现电能高效转换
-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研究分布式能源管理
- 交叉创新层:
- 新能源发电与储能技术开发氢能存储装置
- 电力系统建模仿真优化电网运行策略
- 实践拓展层:参与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等项目。
教学模式实现三大突破:
- 虚实结合实训:通过数字孪生电力系统平台模拟电网故障处置
- 双导师协同制:院士团队与西门子首席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 竞赛驱动机制:近三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3项。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组建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
- 学术阵容:45人专职教师中含国家杰青2人,博士生导师15人,80%具有海外顶尖高校研修经历
- 科研突破:
- 开发高密度永磁电机使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25%
- 构建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实践平台:
- 上大-三菱联合实验中心配备工业级PLC控制系统
- 新能源动力实验室实现兆瓦级风电系统测试。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形成三元职业通道:
- 电力能源领域:40%进入国家电网、华能集团(起薪15-20k/月)
- 智能制造行业:35%任职上汽集团、华为数字能源
- 深造通道:2024届50%毕业生进入QS前100院校攻读电力电子硕士。
职业发展数据显示: - 五年后技术总监年薪突破60万元
- 注册电气工程师持证率达55%
需关注:双碳战略催生新能源系统架构师新岗位,建议强化智能电网优化与电力物联网复合能力。
上海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基础强化-智能升级-产业驱动"培养策略,在传统电力系统与新能源技术领域构筑核心优势。其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与长三角能源产业联盟形成行业壁垒,但需突破量子电力课程建设滞后及国际标准参与度不足的发展瓶颈。更适合兼具工程思维与创新意识,善于在微观电路设计与宏观系统集成间建立联结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