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属重点高校,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服务国家城乡发展战略为导向,立足区域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地理科学学院深厚的学科积淀,结合寒区生态安全研究特色,培养具备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专业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持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一、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聚焦于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围绕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核心内容展开。课程模块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大方向,前者涵盖人地关系、时空格局等理论,后者侧重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技能。学生需掌握GIS技术、遥感分析等现代技术工具,并通过案例教学(如“建德市全域旅游规划”)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依托地理科学学院的寒区地理环境监测与空间信息服务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形成以李艳芹、姜丽丽等教授为核心的教研团队。教师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覆盖寒区生态安全、国土空间优化等领域。学院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规划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通道。
三、招生与培养模式
- 招生要求:在黑龙江省内,该专业属本科二批招生,2023年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73分,招生计划为4人/年;省外招生(如重庆)要求首选物理,再选科目为化学或地理(二选一)。
- 培养特色:
- 情志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志向,例如2024级新生参与的“学业生涯规划”讲座,系统讲解就业方向与学术发展路径。
- 实践创新: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野外实习、规划项目实训,例如秦皇岛地质实习、大连市人民广场规划调研等。
四、就业方向与学科优势
毕业生可在城市规划部门、文旅机构、国土资源局等领域从事规划编制、政策研究等工作。专业优势体现在:
- 区域特色:结合黑龙江省寒地城乡发展需求,培养适应低温地区规划的技术人才;
- 学科交叉:融合人文地理学理论方法与GIS技术应用,强化数据分析与空间规划能力;
- 政策对接: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例如“多规合一”政策下的规划实务训练。
五、学生发展与支持体系
学院构建“两个综合维度,一个创新体系”培养模式,通过科普课堂、学科竞赛(如全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提升综合素质。2024级学生反馈显示,专业教育显著增强了对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如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认知,并激发了对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热点议题的研究兴趣。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