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涵盖公费师范、优师专项、非师范以及强基计划等多个方向。该专业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在不同方向上培养适应不同需求且具备高素养的数学人才,以满足多种领域的需求并推动相关发展。
一、不同培养方向的共性与基础课程建设无论是哪个培养方向,学院都非常重视专业深度与广度的提升。自2012年起着手建设荣誉课程,目前已经成功开设了9门,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荣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就业与发展方向
- 非师范专业
- 非师范专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在国内读研,其研究方向涵盖数学各个领域以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金融保险等交叉学科。而其余学生则会进入基础教育、金融证券、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 公费师范生主要就业于各地重点中学,且工作后返校读研的比例接近80%,这体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 强基计划方向
- 培养目标
- 以立德树人为根基,重点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将具备深厚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优良的政治品格、出色的数学专业素养、坚实的学科交叉基础、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毕业后可进入基础科学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领域继续深造。
- 培养措施
- 分阶段培养
- 在本科低年级阶段着重打基础,学生需要高强度学习数学基础课程和部分核心课程,从而扎实掌握现代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现代数学基本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并且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和探究式学习习惯。
- 高年级阶段注重科研训练和实践教育。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项目或研究生讨论班,修读相关研究生课程,同时还要适当掌握物理学等交叉领域的基础知识,实现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融合。
- 动态进出机制
- 强基班实行动态进出机制。每个学期结束后,学院会依据具体分流细则,组织专家组对强基班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道德情操、学业成绩、科研素养、意志品质等。不适合在强基班学习的学生将转至普通班,在普通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不超过淘汰人数)可补充到强基班。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感觉不适应也可申请退出。
- 本硕博衔接
- 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了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连贯性。强基班学生从高年级起就能修读研究生课程,提前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学院会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可转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可选择攻读本校或外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若学生打算在本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在通过博士资格考核后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 分阶段培养
- 培养模式
- 革新性培养方式
- 小班化教学
- 数学专业强基班招收20名学生,借助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师资力量,配备一流教学队伍。队伍采用团队教学制度,由资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以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设立自修室和学习资料专区,并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安排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资深教授担任班主任,注重个性化发展。
- 导师制培养
- 低年级学生配备学业和生活导师,这有助于时刻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提供引导和帮助,保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高年级配备科研导师,鼓励学生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和研究生讨论班,且学生可根据研究兴趣更换导师,但每位学业和科研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3名。
- 研究性教学
-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数学创新融入教学。从问题出发,介绍相关理论的产生和最新应用,提高课程学习挑战度,促进创新意识培养。低年级基础课程安排研讨课,让学生阅读研究小论文、学习研究方法。高年级时学院导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讨论班向强基班学生开放(参加讨论班总数不超两门),且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科研创新项目。
- 国际化教学
- 依靠学院“111引智基地”和丰富的海内外学术资源,聘请国际知名教授授课,不定期举办高端前沿讲座,开设暑期短学期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学校每年资助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与250多所校际交流合作大学的交换学习、双学位攻读等活动。学院还与数学专业相关的国际知名院校,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 小班化教学
- 特色化课程设置
- 厚基础
- 在强基班的课程设置中,更加突出数学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实行“4 + 2+ 2”教学模式,加强数学核心课程教学投入,全方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基础。
- 促交叉
- 由于数学与其他现代学科如物理、信息科学等相互影响,该专业专门开设“数据数学模块”和“智能数学模块”等课程,像《算法引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等课程,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 重创新
-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将数学史等融入教学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研究,开放所有研究生课程给强基班学生,鼓励跨学科修读并提前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 厚基础
- 革新性培养方式
- 培养目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