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核算通过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将实际成本与预设标准对比,借助差异账户实现动态管理。其核心在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双轨制核算,原材料、生产环节和产成品的核算均以标准成本为基础,差异通过专门账户归集分析。例如采购环节,实际支付的采购款与标准成本之间的价差和量差分别计入差异科目,为后续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撑。这种分离核算的方式既能保持资产账户的稳定性,又能精准追踪成本波动根源。
在材料采购环节,会计分录需区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同时将标准成本转入原材料账户:
借:原材料(标准成本)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与标准价差额)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当实际采购价高于标准时,材料价格差异账户借方记录超支;反之则贷方反映节约。例如采购100公斤钢材,标准单价10元/公斤,实际支付1050元,则差异账户借方记50元超支。
生产领用阶段需核算材料用量差异:借:生产成本(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材料用量差异(实际用量与标准用量差额)
贷:原材料(标准成本)
假设某产品标准耗材5公斤,实际耗用6公斤,标准单价20元,则生产成本按100元入账,材料用量差异借方记录20元超支。这种设计使得生产部门对材料浪费承担直接责任。
人工成本核算需分解为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借:生产成本(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贷:应付职工薪酬(实际发生额)
例如某工序标准工时为8小时/件,标准工资率30元/小时,实际支付260元完成单件生产。若实际耗时7小时,则效率差异贷方30元(节约1小时),工资率差异借方10元(实际小时工资37.14元)。
制造费用处理更具复杂性,变动制造费用分解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则需计算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借:生产成本(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
贷: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
例如某月固定制造费用预算10,000元,标准产能1,000小时,实际发生9,500元且实际工时900小时,则能力差异反映未利用产能成本,效率差异考核工时利用效果。
期末差异结转存在两种处理方式:
- 直接计入损益: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各成本差异账户(超支差异蓝字,节约差异红字) - 按比例分配:
借:生产成本/库存商品
主营业务成本
贷:各成本差异账户
前者简化核算但可能扭曲利润,后者符合存货计价要求但增加工作量。选择依据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当标准成本系统科学合理时推荐采用损益结转法。差异分析报告应包含价差、量差的量化数据及责任部门,为下期标准修订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