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植根于80余年的师范教育传统,以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通过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构建起覆盖城乡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教育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40年绵阳师范学校设立的师范教研室,2007年正式升格为本科专业。
核心课程体系采用"通识+专业+实践"三维架构,设置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课程,配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专项能力训练模块。课程设计强调三大特性:
- 跨学科整合性:覆盖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数学等多学科领域
- 实践导向性:设置微格教学、教育测量与统计等实操课程
- 城乡融合性:开设乡村教育专题课程,强化乡土情怀培养
师资配置形成"双师双能"特色结构,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63%,高级职称占比61%。教学团队呈现三大优势特征:
- 学科交叉覆盖:涵盖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等6个学科方向
- 实践导师配备:引入8位外聘教师强化教学技能指导
- 教研成果转化:近五年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成效通过多维数据验证,最近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96.8%,近三年在田家炳杯师范生技能竞赛等赛事中斩获24项省级以上奖项。就业数据显示:
- 86%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 城乡就业均衡分布:城市小学51% vs 乡镇小学49%
- 职业发展后劲显著:67%毕业生获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该专业依托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与绵阳基础教育系统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双导师制"实现培养过程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其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体现在:
- 城市视野与乡土情怀双维度素养培育
- 主科专精与全科兼通能力矩阵构建
- 校地协同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既能适应城市教育现代化需求,又具备服务乡村教育的专业韧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