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扎根南疆的“国门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边疆区位优势与民族教育特色深度结合。学校围绕“一中心、三强化、十聚焦”工作机制,构建起涵盖理论教学、实践育人、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思政体系。通过整合红色资源、民族文化与边疆治理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边疆性、民族性”的思政教育模式,不仅注重思想引领,更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扎根基层、守护边疆的时代新人。
在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框架。课程设计中突出“三个融入”:
- 融入边疆治理:通过“兴边富边”“稳边固边”专题教学,深化学生对国家边疆战略的认知;
- 融入民族文化: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挖掘壮族、苗族等民族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 融入实践导向:采用“行走的思政课堂”模式,组织学生参与边境巡逻、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这种课程体系使抽象理论与边疆现实紧密结合,近三年学生参与区级以上思政类竞赛获奖达836人次。
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是该校思政教育的亮点。学校建立了“行走感知、服务厚植、创新历练”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 红色基因传承:依托龙州起义纪念馆、法卡山战役遗址等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陇良古道”调研活动;
- 边疆服务实践:连续4年组织辅导员深入边境山区家访186人,学生团队开展“科技星火耀南疆”义务维修活动覆盖20余个村屯;
- 双创融合育人:在“互联网+”创业大赛中,思政教育项目获自治区金奖1项、银奖1项,形成“理论-实践-创新”闭环。这种机制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近四年发展学生党员1708名,参军入伍104人。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教授引领、双师支撑、团队协作”的师资结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3人,4名教师获教育部“立德树人”课题立项。通过三大举措提升教学能力:
- 集体备课制度:定期举办教学公开课,跨教研室交流“课程思政”设计经验;
- 边疆调研机制:组织教师赴崇左市乡镇开展社会调研,积累2000余公里边疆行走案例;
- 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启智润心”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团队获省部级课题25项。这种师资培养模式使思政课教师荣获区级“精彩一课”教学奖5人次。
在文化浸润路径上,学校创造性实施“五融入”工程:
- 导游讲解: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嵌入“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土”的历史叙事;
- 研学旅行:设计“非遗中的中华文化符号”等主题线路,年接待研学团组80场次;
- 文创传播:开发具有铜鼓、花山岩画元素的思政教育产品,通过“抖音百科”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这种文化育人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2025校友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20名,成为广西六星级应用型专业。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探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铸魂”与“固边”的双重使命。数据显示,近五年毕业生在基层党政机关、边疆教育领域就业率达73%,生动诠释了“扎根南疆、服务边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将国家战略、地域特色与育人规律深度融合的实践,为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民师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