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该校文学院的重点特色专业,其培养模式融合了传统文学底蕴与现代影视创作实践。该专业立足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以戏剧影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为双主干学科,注重培养兼具剧本创作、艺术批评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的结合,形成了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旨在使学生掌握戏剧影视创编技能与审美批评能力。培养方向明确划分为三类:
- 从事戏剧影视剧本创作与评论
- 在文化单位或企业参与影视项目策划与管理
- 继续攻读戏剧学、文学等学科的深造人才其课程设置兼顾艺术理论(如影视美学、中外戏剧史)与实践技能(如剧本元素创作、视听语言),强化学生对行业需求的适应力。
课程体系与核心支撑
专业课程以双学科交叉为特色,构建了三大模块:
- 理论基础课:包括艺术概论、戏剧学概论等,夯实学科知识框架
- 创作实践课:如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影视编导,强调剧本写作与项目实操
- 文化通识课: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外国电影史,拓展人文视野特别注重甘肃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例如在非遗保护相关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文学院拥有61%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和93.2%高学历教师团队,其中多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敦煌文艺奖等荣誉。专业依托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非遗研究基地,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余项横向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团队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丛》学术辑刊,为学生提供前沿研究参考。
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
专业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与甘肃省广电总台、兰州报业集团等10余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近三年数据显示:
- 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50%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
- 自主创业率逐年上升,主要集中在影视工作室、文化传媒领域
- 考研录取率超10%,部分学生进入戏剧学、文学等方向深造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剧本创作工作坊、非遗田野调查等项目,强化职业竞争力。
历史积淀与创新突破
该专业可追溯至1987年戏剧创作班,曾由著名作家余秋雨参与授课,积累了深厚的戏剧教育传统。近年来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和非遗数字化保护课程,推动传统戏剧与现代影视技术的融合创新。例如,在影视评论写作课程中引入新媒体传播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在流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