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国家海洋科学数据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三个1"科研教学体系(即1个海洋数据中心、1个海洋环境模拟系统、1个海洋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价值转化的全链条突破。依托科技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的建设运营优势,该校累计汇集大洋与近海观测资料超4000万站次,形成了覆盖数据存储、分析、应用的技术闭环。这种系统性布局不仅支撑了辽宁省"海洋数据助力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国家级示范场景建设,更开创了国内首个海洋环境要素类数据产品交易先例。
在海洋数据治理标准体系构建方面,该校主导的"汇集-存储-管理"全链条标准化建设具有显著创新性。通过研发精细化海洋环境要素数据产品,建立三级常态化数据汇聚机制,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的海洋数据资源整合。其核心突破体现在:
- 开发国内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海洋数据产品登记证书
- 构建支持千人级在线协同的数据服务平台架构
- 形成数据确权、合规审查、交易流通的完整操作规范
技术创新维度上,该校重点突破海洋信息技术革命4.0关键技术,构建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复合型技术体系。在智能算法层面,开发了海洋-气象联合导航模型,打破欧美在航线规划领域的技术垄断;在平台架构方面,打造的开放式海洋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年服务量千万次、标注资源引用5000次以上的技术指标。这些技术突破直接支撑着五大应用场景:
- 渔业养殖:开发风险预警系统,年服务渔民超10万人次
- 环保监测:构建溢油应急预测全链条数字化平台
- 航运导航:实现智能航线规划的商业化应用
- 搜救响应:创建遇险目标快速溯源技术
- 能源安全:建立海冰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方面,该校形成了完整的数据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 研发确权:建立专项工作协调机制,完成数据产品合规性审查
- 登记认证:通过大连数据交易平台获取首张省级登记证书
- 交易流通:与獐子岛集团完成国内首例海洋环境数据交易
- 应用迭代:在200家机构、100个科研项目中验证数据价值
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该校的海洋大数据应用已产生显著效益。平台注册用户达万级规模,年服务各类机构200家,数据产品在海洋管理、环保监测、作战保障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特别是在海洋牧场领域,通过整合历史海流、水温等18类环境参数,使养殖效率提升27%,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1%。这种数据驱动的产业升级模式,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