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多个细分方向,其中新材料制备与加工和纳米材料应用作为重点培养方向,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这两个方向通过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前沿技术实践平台以及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学生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知识链。
在培养方向上,新材料制备与加工聚焦于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智能制造技术,尤其注重3D打印、粉体成形工艺等先进制造领域的教学。而纳米材料应用则以新能源器件、生物医学材料、环境净化等国家战略性产业为突破口,强调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智能材料中的产业化应用。两个方向均采用"3+1"培养方案,前三年完成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分析方法等主干课程,第四年通过企业实习、科研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性。以纳米材料应用方向为例,其核心课程包括:
-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涵盖化学合成、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重点讲授锂电正负极材料、储能系统设计
- 生物医用材料:结合材料表面改性、生物相容性评价等内容同时引入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材料学等数字化工具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基因组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专业优势的重要支撑。学院建立了粉体制备及3D打印研究中心,配备真空感应电炉、扫描电镜等价值超1500万元的设备,并依托通用储能器件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电池组装的完整中试产线。通过与天津国安盟固利、贝特瑞纳米材料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可直接参与抗菌材料开发、电池极片涂布工艺优化等生产性课题,近三年累计有6篇毕业论文获评天津市优秀毕业论文。
就业前景方面,新材料制备与加工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等领域,从事工艺工程师、质量检测师等岗位;而纳米材料应用方向学生多流向新能源企业、生物医药公司,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通用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该专业整体就业率达97%,其中约15%学生考取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形成"就业+深造"的双通道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