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东北地区艺术教育的标杆,其流行舞蹈专业凭借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成果备受关注。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将传统舞蹈技艺与现代流行文化相融合,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培养兼具表演、编创与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在2024年全国体育院校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演中,师生原创作品《花漾春生》斩获金奖,充分展现了专业建设的显著成效。以下从培养模式、课程特色、实践成果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采用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了“沉浸式体验+订单式培养”的创新路径。通过与企业共建的数字影视产业园、绿岛影业等平台,学生可直接参与舞蹈影像制作、舞台演出等真实项目。例如,与溶洞音乐、森海映画等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行业前沿的编创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岗位能力形成,将课堂延伸至产业现场,实现“学用一体”的闭环。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模块化与跨学科融合特色,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 舞蹈表演基础:包含街舞、爵士舞、现代舞等技能课程,注重身体开发与风格塑造;
- 编创理论:涵盖舞蹈影像、流行舞蹈元素等创新课程;
- 教育实践:设置舞蹈啦啦、教学法等应用型课程;
- 职业素养:融入《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跨界内容。这种课程架构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培养了市场所需的复合能力。
在实践教学层面,专业建立起“以赛促教”机制。2024年第五届全国体育院校舞蹈展演中,16名学生在教师团队指导下,历经两个月高强度排练,通过动作细节的逐帧修正、情感表达的深度打磨,最终以《花漾春生》夺得中国舞项目金奖。该作品以春天为意象,通过身韵技术与情感叙事的结合,展现出专业对身体能力开发和艺术表现力的极致追求。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教授特别指出,其教学精准度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师资力量的构成体现“双师型”特点。学科带头人金晓阳教授领衔的教师团队,既包含具有学术造诣的学者,也有王钰涵等兼具编导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在《花漾春生》创作过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动作规范性、表现力差异进行分层训练。例如,通过每日分段录像回看、个性化加练等手段,确保群舞动作达到“除心跳外完全同步”的精准度。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进入文艺院团担任演员,在文化传媒机构从事编导工作,或在中小学及培训机构进行舞蹈教学。专业特别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涌现出自主创办舞蹈工作室、参与国际演出的典型案例。此外,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50余所海外高校的本硕直读项目,为有意深造的学子提供了升学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