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方向,依托机电与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产教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致力于培养掌握数控编程、自动化设备操作和数字孪生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达1605人,实验实训设备投入超1700万元。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构建了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联动的知识框架。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模块夯实理论功底,而数字孪生制造技术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核心课程聚焦前沿技术应用。例如,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采用虚拟仿真与实操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从图纸设计到成品加工的全流程。此外,专业引入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技术等特色内容,强化学生对复杂工艺的适应能力。
师资队伍呈现多元化和实战化特征。学院16名高级职称教师中,既有谭宝成教授这类深耕智能控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也有刘涛等拥有汽车检测维修高级技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团队主持过发电厂微机监控系统、水泥厂集散控制系统等横向科研项目,近三年发表论文超40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8项,形成“教学+研发”的双重优势。这种配置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实训条件覆盖全产业链场景。学院建有17个实验实训室,包括多轴加工中心、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等特色平台。以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为例,学生可在模拟产线中完成机械臂调试、故障诊断等任务,同时通过传感器实训室掌握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技术。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线保持同步更新,例如数控机床电气结构装配训练模块直接采用乐山启航精密模具等合作企业的技术标准。
就业方向呈现多岗位覆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数控设备操作、工艺设计等一线技术岗位,也能向生产管理、质量检验等中高层岗位发展。专业与四川德恩精工、富临精工等企业建立定向输送机制,202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4.48%。数据显示,从事自动化产线调试的毕业生起薪约5300元,3-5年后普遍突破7800元,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薪资水平。
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传统机械制造与智能化转型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阶培养模型,学生既能运用CAD/CAM软件完成产品设计,又能通过MES系统实现生产流程优化。这种能力组合使毕业生在工业4.0背景下更具职业弹性,成为支撑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