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学科以服务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在专业建设、国际合作、教学模式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方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多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师资队伍中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强化教学科研实力。依托区位优势,学科深度融入东盟合作,构建了具有“广西印记、东盟元素”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
学科以应用经济学为核心,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税收学、经济学、数字经济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2个。硕士层面设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区域经济、产业经济4个学术型方向,以及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2个专业学位点,博士阶段聚焦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研究。这种多层次架构不仅满足差异化人才培养需求,还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专任教师达50余人,包括二级教授1名、八桂青年学者2名等高端人才,形成以中青年博士为主力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涵盖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际商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支撑数字经济、金融开放等前沿领域研究。近年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学生成果显著,凸显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效应。
教学模式与国际化特色
独创的“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与东南亚语言结合,学生第三年赴东盟国家高校学习,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与美国特洛伊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10余所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开设金融学中澳学分互认项目,学生可获中外双学位。课程设计注重实践,例如宏微观经济学综合决策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厂商竞争、政策调控等场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核心课程如计量经济学采用矩阵表达式推导、离差形式分析等工具,结合案例教学强化理论应用。数字经济AI大数据教学平台引入文本分析、投资者情绪分析等模块,通过可视化工具和数据挖掘机器人训练学生的数字化决策能力。此外,金融科技与财税政策课程嵌入东盟金融市场案例,呼应区域发展需求。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科聚焦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沿边沿海经济开放等方向,依托“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平台,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领域,研究涵盖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跨境贸易等议题,相关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并获省部级奖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前列,多数进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印证学科培养的应用型导向。
通过“专业+语言”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及国际化资源整合,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学科不仅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高地,更为中国—东盟合作输送了大量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