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自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以来,依托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60余年的办学积淀,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融合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该专业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汽车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特色在于将传统机械工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研教合一、实践驱动”培养模式。
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上,该专业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需求,重点培养掌握整车设计、环境感知、自动驾驶算法等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强调模块化与层次化,包含三大知识模块:
- 机械基础模块(如机械设计、智能汽车构造)
- 智能控制模块(如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
- 跨学科融合模块(如数据结构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这种结构既夯实了学生的工程基础,又强化了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动态同步。
实践教学资源是该专业的显著优势。学院拥有30个专业实验分室,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覆盖汽车虚拟仿真、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前沿领域。通过与长城汽车、金龙客车等30余家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智能汽车竞赛、智能制造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2024年数据显示,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8项,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率达90%,其中专利成果转化15项,凸显实践创新能力。
在师资与科研支撑方面,学院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2.2%,并组建了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教师团队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438.7万元。特别在智能驾驶算法优化和车联网通信技术领域,与六安市科技局联合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科技成果服务地方产业。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跃居全校第一,印证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对于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可选择进入智能汽车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车联网运维等新兴领域,或攻读车辆工程、人工智能等方向研究生。学院考研成功率长期保持在22%以上,并与合肥大学等高校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该专业招生计划增至160人,反映出社会对智能汽车人才的需求激增。未来,随着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加速,这一专业将持续为行业输送兼具工程素养与创新思维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