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在工科领域持续深耕,其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凭借特色化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实践体系,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和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以材料科学基础为理论支撑,通过合金设计和工艺优化等核心能力培养,致力于解决新材料研发、智能生产等产业需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展现出强劲的行业适应力。
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
该专业构建了"产-学-研-创-赛"多元融合模式,重点面向西部机械制造、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需求。通过金相技能训练、热处理工艺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对金属材料成分、组织与性能关系的掌握能力。2024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中,该专业获评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凸显其在智能材料、失效分析等领域的教学优势。同时,专业与中船重工、中核集团等5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设"中船人才班"定向培养技术骨干。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衔接:
- 基础学科: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奠定数理分析基础
- 专业核心: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失效分析与选材等构建材料设计能力
- 前沿拓展:智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课程对接产业转型需求实验教学配备金相实验室和热处理实验室,通过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赛事提升实践水平,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项。
师资力量与教学创新
专业师资团队中60%拥有高级职称,80%具备双师型背景,形成以贾金凤、瞿怀宇等专家领衔的教学梯队。教师团队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技术标兵等荣誉20余项。采用OBE教学理念重构课堂,推行课前5分钟演讲、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方法,打造"掌声、笑声、辩论声"的互动场景。近三年建成省级一流课程2门,出版教材10部,实现传统专业与智能制造课程的深度交叉。
就业前景与发展通道
2023届毕业生高品质就业率达66.67%,主要进入中石油、中核工业、徐工集团等央国企,平均薪酬突破8000元/月。职业发展呈现三大路径:
- 技术研发:在航空航天材料、电子陶瓷等领域从事新材料开发
- 质量管理:担任材料检测、工艺优化的工程师岗位
- 学术深造:毕业生考取西北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比例持续提升专业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SolidWorks工程师、AutoCAD认证等资质,显著增强岗位竞争力。
产教融合与平台建设
校企共建的中船鹏力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成为重要育人载体,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近三年完成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开发《表面工程学》《粉末冶金原理》等校企合作课程。投资建设的材料分析测试中心配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支撑学生完成从材料制备到性能检测的全流程训练。这种将企业标准引入课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的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