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作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和一流本科建设点,依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博士点和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该专业立足民族地区发展需求,通过"双导师制"和"六个一工程"等创新培养模式,构建起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的教育生态。在202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其支撑学科民族学获评A类,为经济学发展提供跨学科支撑。
学科建设方面展现出三大特色优势:一是构建"基础+特色"专业矩阵,在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基础上,新增数字经济特色方向,形成传统学科与新兴领域交叉融合格局;二是建成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中科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三是形成民族经济研究特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作为"双重点"学科(国家民委和湖北省),聚焦数字乡村建设、区域经济协调等前沿领域,近年产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等标志性成果。
人才培养实施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在课程体系上设置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分析工具三大课程群,配套《推开经济学之门》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实践环节推行"三全育人"机制,建立20个校内外基地,金融专业硕士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创新性设置经济学试点班,实施"学业全过程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课题、一论文、一竞赛、一实习、一证书、一志愿服务"的六个一工程。
师资队伍呈现"双高特征":9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71.3%,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民委英才3人,形成以湖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的教学团队。近年培育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师团队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开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教材被多所高校采用。在教学方法上,经济统计学等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开设金融英语口语等特色课程,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稳定在90%以上。
学生发展呈现多元化路径:近三年本科生深造率提升至35%,涌现5B411"全员升博寝室"等典型案例。2024届毕业生陈豪在《经济问题》发表论文2篇,田焮焮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就业方向涵盖政府部门(38%)、金融机构(29%)、科研单位(18%),公务员考试录用率较湖北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国家级大创项目和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平台,学生团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