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建省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标杆,三明学院在化学领域形成了多层次、跨学科的教育体系。其资源与化工学院(前身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整合原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三明职业大学的优质资源,构建了覆盖基础化学、材料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完整学科链。学院现有化学(师范)、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等6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1100余人,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彰显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领先地位。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聚焦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了三大特色方向:
- 能源材料开发:依托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学科"材料与化工",重点开展氟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研究,拥有场发射透射电镜、单晶衍射仪等总值4000万元的精密仪器
- 环境工程技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监测-处理-评价"全流程课程体系,其资源环境科学教学团队获省级认定
- 化工过程优化:通过微通道反应器等先进设备,推动化工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荣誉10余项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包含:
- 基础能力层: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 工程实践层:化工原理实验、化工设备课程设计等实训模块
- 产业对接层:氟树脂制备、化工环保技术等特色课程
特别在材料化学专业中,结晶化学与高分子加工工艺等课程直接对接福建省氟化工产业集群,实现"课堂-车间"的无缝衔接。
学院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教学质量,91%的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42名博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顶尖学府。其独创的"三会促研"机制(考研动员会、经验交流会、表彰大会)推动学生深造率持续攀升,近年有300余名学子考入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所,2024届材料化学专业考研率位居全校前列。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15家校企实践基地与工信部氟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场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40余项。
面向未来,学院正推进学科交叉创新,新设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于2025年招生。通过"卓越工程师班"定制化培养、"微塑料土壤迁移"等前沿课题研究,持续强化在绿色化工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兼具科学素养与工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