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高校,近年来在智慧交通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学科优势与行业影响力。该校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构建了涵盖教学、科研、产业协同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尤其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方向的技术创新中,形成了“大交通+新工科”的特色发展路径,为区域智慧交通产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福建理工大学的智慧交通本科专业是福建省首个且全国领先的新工科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设立。其课程体系融合了交通工程学、人工智能基础、交通通信网等核心理论,同时强化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交通系统智能调度等前沿技术应用。例如,电子地图制作课程结合GIS技术,培养学生处理交通地理信息的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引入TESS NG微观交通仿真软件,通过真实路网案例(如旗山南校区周边路口)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理论+工具+场景”的三维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智慧交通系统设计、算法开发等岗位需求。
科研平台与技术突破
该校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是技术研发的核心载体,聚焦四大研究方向:可解释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视频智能识别、交通系统检测与预测、交通系统智能调度。近五年,该中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600万元,并发表SCI/SSCI论文35篇,授权发明专利20件。在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上,团队开发了基于白鲸算法的跨海高铁线路优化系统,该成果在第八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凸显了算法优化在复杂交通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产业协同与学术生态
福建理工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与学术论坛双向推动产学研融合。例如,与济达交通联合开展微观交通仿真技术培训,实时演示机非混行交叉口建模流程,并将教学案例转化为企业解决方案。在“北斗导航与智慧交通”学术论坛中,交通运输部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AI4S(人工智能for Science)对智能交通的潜在影响,为交通学科博士点建设注入跨学科创新思维。此外,学校作为2025年第九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承办方,将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交通大模型、自动驾驶仿真等领域的校企联合攻关。
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智慧出行企业、交通信息化研发机构、轨道交通集团等从事系统集成、信号控制、运营监测等工作。据统计,交通运输学院历年就业率达97%以上,部分学生进入省级交通规划设计院、地铁公司等核心单位。例如,2024年智慧交通专业团队在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大赛中获奖的项目,已与福州地铁集团达成技术转化意向,体现了“以赛促学、以研促产”的培养成效。未来,随着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的成立,跨学科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智慧交通在海洋测绘、水下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应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