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扎根贵州四十余载,依托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基地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专业以"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为核心理念,通过"学-练-赛"一体化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了1500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涌现出省级"黔灵名师"、国家级裁判等杰出人才。在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背景下,该专业正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契机,构建起覆盖基础教育、民族体育、科研创新的多维育人网络。
一、历史积淀与办学定位
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79年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历经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阶段,于2013年正式成立体育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562人,教职工团队由35名专任教师构成,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达51.4%(教授3人、副教授15人)。作为安顺市少数民族体育——射弩项目训练基地,专业将服务民族地区体育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建有王仁爱射弩项目工作室等特色平台。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课程设置突出"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起三级课程体系:
- 理论课程模块:涵盖《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配套建设4门省级"金课"
- 实践课程模块:通过"一训三习"(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与市内十余所中学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 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屯堡地戏》《仡佬族斗鸡舞》等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相关作品获国家级表演奖项
教学改革方面,依托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引入信息传感技术,实现课堂表现的动态监测与教学优化。近五年教师主持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研发专利6项,构建起"课内与课外协同"的公共体育教学体系。
三、人才培养特色路径
专业实施"三维能力锻造计划":
- 师德养成:通过"体育文化节""校园路跑"等活动,将师德教育贯穿培养全程
- 技能提升:建立裁判员等级培养通道,拥有国家级裁判3人、一级裁判12人
- 创新实践:近三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50余项,2024年"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晋级省赛
特别在民族体育传承方面,将射弩、地戏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相关成果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类二等奖。通过"U-G-S"校地合作机制,连续20年为地方培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服务地方赛事执裁超百场。
四、资源保障与质量监控
硬件设施涵盖1.7万㎡综合体育馆、运动生理实验室等六大功能区域,配套建设学生体质测试中心和少数民族体育实训室。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四维评价机制":
- 教学过程动态监测
- 专项技能达标考核
- 教育实习双导师制
- 毕业生跟踪反馈
该体系支撑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近五年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作为贵州省"文化旅游类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正通过深化体旅融合,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