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1998年招生以来,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优势,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OBE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通过特色方向设置、校企协同培养等路径,持续为IT行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下从培养体系、师资科研、实践资源和学生发展四方面解析其核心竞争力。
在专业特色与培养体系上,该专业以“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为培养目标,设置“软件开发技术”和“人工智能”两大方向。前者通过前端应用开发、JavaEE、大型数据库等课程构建工程化教育体系,后者聚焦机器学习、智能系统综合实践等课程打造“感知-决策-行动”智能框架。课程设计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形成“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模式,并通过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4项)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强化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博士占比75%,13人具有企业工程经验,形成大数据智能处理、农业物联网等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基金6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10项。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例如分布式计算框架和智能感知技术直接融入课程,助力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实践资源与校企合作凸显应用型培养特色。校内建有智能车、机器人、嵌入式等10余个实验室,支撑算法设计到硬件开发的完整训练;校外与东方电子、烟台中科院网络所等共建16个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实训”“人才定制”等合作。学生通过RoboCup机器人大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赛事锤炼能力,曾获世界季军、全国冠军等荣誉,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120余项。
就业与深造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近30%进入华为、腾讯、百度等头部企业,35%考取985/211高校研究生,部分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技术管理岗位。专业通过“学业导师制”和“创新创业实验室”全程指导,近三年就业率接近100%。这种“科研-教学-产业”闭环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智能系统开发、大数据工程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成为区域IT产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