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扎根于百色起义的历史沃土,形成了“红微课堂”与“三全育人”相结合的特色体系。作为广西边疆地区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该校通过课程创新、实践拓展、校地协同等多维度路径,将革命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兼具红色特质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体系不仅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更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展现出鲜明的育人成效。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校独创红微课程群,自2012年起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学分管理。通过开设涵盖革命史、红色艺术、边疆治理等领域的63门选修课,学生需修满1学分(2门课程)方可毕业,累计覆盖超2.8万名学生。这类课程突破传统思政课的单一模式,采用情景模拟、故事说课、专题讲座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例如《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史》慕课将理论讲授与虚拟实境技术结合,强化学习沉浸感。同时,学院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开发《百色起义与群众工作》等校本教材,构建起“必修+选修+实践”的立体化课程网络。
实践教学创新是该校思政教育的另一亮点。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设计,师生深入中越边境的界碑、哨所开展界碑微课,在戍边民兵烈士墙前进行情境教学,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百年百村百场百人讲”活动,赴边疆村寨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累计发放手册超万份。此外,红色宣讲队与口述史研究项目深度融合,通过采访参战民兵、整理戍边文物建立专题展馆,使红色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资源,形成“听故事—研史料—做传播”的实践闭环。
独特的边疆地域特色赋予其思政教育鲜明标识。学校构建“革命性+民族性+边疆性”三性融合模式,将百色精神、民族团结、兴边富民等主题纳入教学。例如,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课程中嵌入靖西市汉邦村乡村治理案例,组织学生参与扶贫验收调研;联合百色起义纪念园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开发红色剧本杀、VR起义场景体验等互动项目。这种校政企协同模式已与上百家单位共建教育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进阶。
强大的师资团队为育人质量提供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教授11人、博士25人,其中黄修卓、樊红兰等教师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团队创新提出“三性三融合三贴近”教学法,即通过理论、能力、价值三维融合,贴近时代命题、生活实际、学术前沿开展教学。教师主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问题导向的微教学模式研究”获广西教改重点项目,开发的“六个一工程”育人方案实现“一室一品牌、一师一课题”的精细化培养。
育人成效体现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059项,其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赛事获奖数居全区前列;300余名毕业生考入“985/211”高校攻读硕士。更显著的是价值观塑造:50%在校生参加业余党校,30%递交入党申请书,暑期“三下乡”参与率达85%。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业务精良”的红色特质,印证了“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这种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实践,为边疆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百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