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布局的新工科专业,广东白云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自2021年获批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智能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为核心,聚焦智能制造、机器人、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旨在培养具备算法开发、系统设计、跨领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其课程体系覆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同时强调GUI图形界面设计、AI大模型应用等实践能力培养。
一、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该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500万AI人才缺口的现实背景,针对智能装备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终端开发等领域的岗位需求设计培养方案。其"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教学,如与华为共建鸿蒙创新班,学生可考取华为HCIA-AI认证,实现就业零距离对接。数据显示,2024年该专业在广东专插本录取中最低投档分为235分,招生规模达90人,印证了市场对人才的高度需求。
二、课程体系强化技术交叉与实战能力
核心课程采用"基础理论+行业应用"双轨架构:
- 基础层:人工智能导论、认知科学、数据结构与算法
- 技术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表示与处理
- 应用层: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鸿蒙系统开发特别设立的AI大模型应用技术微专业,包含扩散模型训练、视觉感知系统开发等12学分进阶课程,支持学生参与智能互联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实验教学配备智能生产线实验室、机器人仿真平台等1500余台设备,构建从算法设计到硬件部署的完整训练闭环。
三、产教融合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与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中国移动等1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生态链:
- 企业导师驻校授课:12名CEO级企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
- 真实项目实训:智能仓储机器人、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等实战项目
- 认证体系衔接:百度大模型开发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分近三年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32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96.5%以上,部分优秀学员入职首年薪资即突破15万元。
四、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发展路径
该专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基础上,拓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方向。国际化的2+2/本硕连读合作项目,与美国普渡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AI系统架构师。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将进一步推动专业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