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林省职业师范教育的重点院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其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于2022年正式成立,整合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资源,构建了面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专业。该专业以“双师型”师资为支撑,通过产教融合与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教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培养定位上,该专业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的师资缺口。其核心目标是通过“3+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前沿技术,同时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能够胜任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2023年起,学院还新增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硕士点,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核心课程包括:
- 电路原理与电子技术等硬件基础课程
- 人工智能导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核心课程
- 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师范素养课程这种“技术+教育”的双轨制课程结构,确保学生既能开发智能系统,又能设计教学方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学院引入基于数字人技术的AIGC内容生成系统,通过数字人课件生成和AI互动教学等创新手段,推动教学方式向智能化转型。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汇聚了教授12人、博士31人的教研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0%,包含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和长白山技能名师。例如,刘君玲教授主导的网络安全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宋少忠教授领衔的数字农业研究所,探索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转化。这种“学术研究+产业应用”的师资配置,为学生提供了真实项目参与机会。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凸显出产教协同优势。学院拥有28个实验室(含网络安全实验室、智慧教室),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并与企业共建63个校外实习基地。2024年入选国家级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后,学生可接触工业级Hadoop、云计算等平台,参与大数据开发、算法优化等实战项目。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获奖超300项,印证了实践教学成效。
社会影响力方面,该专业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人工智能类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职院校人工智能教学、科研机构技术开发、企业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随着学院持续推进“五金建设”(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其培养的既懂技术又擅教学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