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作为装备制造大类的重点专科专业,凭借其三年制学制与460702专业代码的规范标识,已成为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通过"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全链条教学体系。在2023年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教师团队斩获多项奖项,印证了其教学实力。下文将从培养体系、课程创新、实训平台等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着力塑造"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高压安全维护、动力电池管理、智能网联技术等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呈现三大特征:
- 模块化知识架构:基础课程包含《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夯实机械原理与电路分析能力
- 前沿技术融合:专业核心课覆盖《新能源汽车多种能源高新系统技术》《网关控制娱乐系统技术》,引入氢燃料、无人驾驶等前沿内容
- 双证融通机制:将1+X证书标准嵌入课程,学生可考取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等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平台。校内投资千万建设2200㎡实训中心,配备比亚迪秦PRO混动汽车、东风E70纯电动汽车等19辆教学车辆,开发电控助力转向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专项实训设备。实践环节设计遵循"四阶递进"原则:
- 第一学年:基础技能认知(汽车拆装实训)
- 第二学年:专项技术精进(高压系统故障诊断)
- 第三学年:综合能力提升(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在吉利汽车专班、北汽新能源等合作企业实习转化率超85%。
产教融合创新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建设,形成"三双"育人机制:
- 双主体管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 双导师授课:企业工程师承担30%实践课程
- 双基地实训:校内建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校外拓展48个实践基地这种模式使学生在长安汽车、宁德时代等企业从事充电桩调试、电池质检等岗位时,能快速适应技术迭代需求。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30%的发展态势,该专业持续优化"岗课赛证"融通体系。近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大赛,通过以赛促教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数据显示,2025届毕业生在广汽埃安、特来电等企业的初次就业率达96.7%,专业对口率突破82%,印证了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