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专业立足地方文旅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厚基础、强技能”的“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民族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国家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行业影响力。
一、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服务内蒙古旅游业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紧扣行业需求。理论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内蒙古民俗》等特色内容,强调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入;实践课程则覆盖景区见习、线路设计、导游技能训练等环节,形成“学训轮替”模式。通过“STAR明星式”人才培养(即标准统一、技能强化、学训轮替、预定就业),学生不仅能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数字化工具,考取导游资格证、1+X证书等职业资质。
二、校企合作与就业保障
专业与30余家旅游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包括北京环球度假区、响沙湾旅游景区等知名单位,每年提供100余个实习岗位,覆盖导游、计调、景区管理等多个方向。合作模式分为三类:景区单位提供实地操作训练,红色教育基地强化文化认知,旅行社与研学机构侧重岗位技能培养。得益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90%以上学生在实习阶段即被企业留用,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旅行社创始人、海外领队或企业高管。2025年与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共建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智慧旅游、研学开发等新兴领域合作。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专业教学团队由12名专任教师和10名校外行业导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团队成员兼具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经验,多人担任自治区旅游智库专家、职业技能大赛评委,主持完成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校内建有旅游综合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等9个实训场地,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校外依托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敕勒川景区等资源,开展沉浸式教学,实现“课堂即岗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四、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专业团队深度参与地方文旅发展,为呼和浩特市导游协会、鄂尔多斯旅游局等机构提供培训服务,并承担自治区A级景区评审、全域旅游规划等重大项目。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其技能水平得到行业广泛认可。此外,专业通过横向课题研究推动产学研结合,例如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旅游线路、优化服务标准,助力内蒙古旅游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