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传统的院校,韩山师范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自2017年与西藏昌都市教育局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以来,该校通过专业建设、实践育人、教学改革三维联动,形成了覆盖课堂内外、贯通校地资源的育人格局。尤其在援藏支教、课程思政、师资培养等领域,展现出鲜明的师范特色与社会担当,为粤藏教育协作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融通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架构
韩山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素养深、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等核心课程的理论体系。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例如将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融入教学,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维认知。成教专升本层次还增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政治学原理等专题课程,形成“基础理论+专题深化”的进阶式学习路径。通过“学生讲坛”“道德故事会”等特色活动,突出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实现专业知识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实践教学与校地共建:高原支教铸就育人品牌
该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援藏支教深度融合,自2017年起累计选派6批106名师范生赴西藏林芝、昌都等地支教,覆盖中小学及幼儿园20所。支教团队通过“学科教学+文化共融”模式创新实践:
- 课程开发:在语文课堂引入藏族民间故事,音乐课融入传统乐器体验,开发藏汉双语文化墙建设方案;
- 第二课堂:组织“汉藏文化共融”主题展演,开设书法、围棋等素质拓展课程;
- 教研协同:协助受援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推动沿海与西藏教育理念的跨区域交流。
例如第五批队员向冬梅在美术课《泡泡吹呀吹》中引导学生观察形态变化,将抽象美学原理具象化;第二批团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故事诵读”,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这种“支教+教研+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服务,锤炼了学生的“老西藏精神”与责任担当。
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八个相统一”为改革原则,打造专题教学、混合教学、现场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 专题化重构:按教研室设立教学设计研究室,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专题,例如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中嵌入粤港澳大湾区案例分析;
- 数字化赋能: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潮州韩文公祠、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思政教育基地开展虚拟实景教学,增强学习沉浸感;
- 在地化融合:开发潮州剪纸、潮汕童谣等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伦理学》《美学》等课程的教学案例,推动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衔接。此外,该校在全省率先开展“八支力量上讲台”活动,邀请党政干部、行业模范参与思政教学,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师资队伍与科研成果:强化立德树人的学术支撑
该校通过“引育并举”提升师资水平:设立思政课专职教师编制,实施三年达标计划;定期组织教师赴揭阳古沟办学旧址、茂芝会议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研修,深化理论认知与教学能力。近五年,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高校学风引领机制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例如发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等论文,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划定“红线”,确保教师以“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引领学风建设。
社会影响与就业前景:从雪域高原到湾区建设的价值延伸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展现出多元发展潜力:
- 教育领域:90%以上支教学生获评米林市教育局“优秀实习教师”,15名公费师范生扎根西藏基层学校;
- 党政机关:4名毕业生任职于林芝、拉萨等地政府部门,从事政策宣传与民族团结工作;
- 学术研究:部分学生考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延续学术传承。2023年,学校获评广东省“粤林校地共建优秀组织单位”,其“专业教育+思政引领+实践服务”的培养模式成为区域性师范院校思政教育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