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是该校对接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建设方向,依托襄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AI+行业智能转型”为切入点,聚焦数据处理、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三大核心能力,通过“理论+实践+创新”的三维培养模式,为智能交通、智慧客服、智能推荐等领域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建设紧跟技术前沿,与DeepSeek等创新平台联动,形成了“课岗赛证”融通的特色培养路径。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瞄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职业,强调复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双重塑造。课程体系以Python应用开发为技术底座,设置机器学习应用基础、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同时融入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智能系统集成与测试等实战模块。这种设计既覆盖算法模型训练的技术底层,又衔接智能硬件部署的产业需求,例如学生需掌握TensorFlow和PyTorch框架,并参与智能家居、机器人技术应用等真实项目开发。
师资团队由教授、博士、行业认证专家组成,形成“学术+产业”双导师制。专业带头人王保成教授主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成为行业标杆;陈超博士作为朗云AI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负责人,将科研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朱明明老师凭借湖北工匠杯一等奖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斩获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教师团队近三年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2项,真正实现“研以致用”。
实践平台建设体现“虚实结合”特色:
- 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深度学习服务器集群,支持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算法训练
- 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室对接工业机器人调试与运维岗位标准
- 与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共建产业学院,引入企业真实工单作为教学项目
- 通过1+X证书制度,将人工智能语音应用开发、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等认证标准嵌入课程考核。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3项,包括一带一路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印证了“以赛促学”的成效。
在职业发展通道上,专业构建了“就业+升学”双导向体系。毕业生可进入智能搜索引擎开发、智能制造系统实施等岗位,合作企业涵盖科大讯飞、华为等头部厂商。2024届专升本录取率达52.2%,82人升入湖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凸显人才培养的学术延展性。此外,专业通过汉江讲坛等平台开展社会培训,陈超博士主讲的DeepSeek大语言模型专题讲座,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种“技术赋能+终身学习”的生态体系,使该专业成为区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高地。